日期:2025-09-24 12:16:11

本文内容皆有可靠信源,已赘述文章结尾 前言 2025年,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访问平壤,金正恩以最高规格接待并公开表态“无条件支持”俄罗斯,这一举动再次将朝鲜推上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。 然而若回溯至2018年,同一领导人曾站在新加坡峰会的讲台上与特朗普握手,签署“持久和平”声明,更早之前他甚至在公开场合提出一个令人意外的论断:“朝鲜的敌人不是美国,不是韩国,也不是日本,而是战争本身。” 这种看似矛盾的表态背后,隐藏着怎样的历史逻辑与现实困境?朝鲜这个被制裁封锁数十年的国家,为何一边试射导弹一边高喊和平?答案或许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。
战争记忆与生存恐惧的根源 朝鲜对战争的警惕并非空穴来风,而是刻在民族基因中的创伤反应,1592年,日本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,朝鲜王朝几乎覆灭,国王李昖逃亡至鸭绿江畔求救于明朝。 这场战争持续七年,朝鲜半岛人口锐减、经济崩溃,成为历史上第一次“全境焦土”的惨剧,此后的朝鲜始终未能摆脱地缘博弈的泥潭,1895年甲午战争后,清朝势力退出半岛,日本逐步蚕食朝鲜主权,并于1910年正式殖民统治,35年的殖民压迫使得朝鲜社会结构被彻底重塑,反抗与屈辱交织的民族情绪深植人心。 真正的毁灭性打击来自1950年代的朝鲜战争,三年内战将半岛化为废墟,数百万人丧生,北方城市几乎被美军轰炸夷为平地,金日成政权亲眼见证国家被打回“石器时代”,桥梁、工厂、农田悉数摧毁,生存资源荡然无存。
更深远的影响在于,战争结束后至今,朝鲜与韩国仅靠《停战协定》维持脆弱平衡,从未签署和平条约,这意味着从法理上,双方仍处于“交战状态”,这种长期的不安全感塑造了朝鲜政权的底层逻辑:任何一场新的战争都可能成为压垮国家的最后一根稻草。 金正恩虽未亲历朝鲜战争,但成长于高度封闭的政治环境中,战争叙事成为其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,他曾在2018年视察元山军民重建工地时提到:“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和平,绝不能毁在我们这一代。”这句话间接呼应了其“敌人是战争本身”的论断。 对朝鲜而言,战争不再是地缘博弈的工具,而是生存权的直接威胁,这种心态类似于多次经历地震的幸存者:即使重建家园,也会始终警惕下一次震动。
绝望环境下的自卫逻辑 朝鲜的核武器计划常被国际社会视为挑衅,但其本质是一场基于极端不安全感的自保行动,2017年11月,朝鲜试射“火星-15”洲际弹道导弹后,金正恩公开宣称该武器是“守护国家主权的盾牌”,而非用于进攻的“矛”,这一表态清晰揭示了朝鲜的战略意图:核武器并非用于主动发动战争,而是通过威慑避免战争。 这种选择背后是残酷的现实压力,朝鲜经济自1990年代起持续萎缩,国际制裁更使其雪上加霜,根据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2023年报告,朝鲜仍有超过40%人口面临营养不良,粮食年产量缺口高达80万至100万吨。 2020年朝鲜彻底关闭边境,连周边国家的小规模贸易也几乎中断,导致国内物资短缺进一步加剧,在此背景下,维持一支规模达百万的常规军队需消耗巨额资源,而现代战争的成本更是朝鲜无法承受的,即便不考虑核战争,一场常规冲突也可能导致经济系统瞬间崩盘。
核威慑成为朝鲜在不对称实力下的无奈选择,朝鲜常规军队装备老旧,空军战机多数为苏联1970年代产品,海军舰艇缺乏现代化反导能力,相比之下,美韩联军拥有F-35隐身战机、“萨德”反导系统及数字化指挥体系。 这种代差使得朝鲜只能通过“非对称优势”弥补短板,即发展足以威胁美国本土的洲际导弹和核弹头,正如2023年朝鲜劳动党会议中提出的“以核制核,以正面对抗回答正面对抗”,其核心目标并非赢得战争,而是迫使对手不敢发动战争。 值得注意的是,朝鲜的外交行为始终在强硬与妥协之间摇摆,2018年金正恩参与平昌冬奥会开幕式、签署《板门店宣言》、与特朗普举行新加坡峰会,展现柔性姿态;但2019年河内谈判破裂后,朝鲜迅速恢复导弹试射,甚至炸毁韩朝联络办公室。
这种看似反复的行为实则符合“理性疯狂”策略,通过不可预测性增加威慑可信度,朝鲜的战术本质是告诉对手:我可能输掉战争,但一定会让你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。 在孤立与合作之间 朝鲜的地理位置注定其无法摆脱大国博弈的旋涡,北接中俄,南邻韩国,东望日本,西侧黄海还需面对美国太平洋势力的延伸,这种“四战之地”的属性使得朝鲜既难以完全封闭,又无法彻底开放,金正恩政权试图在两者间寻找平衡,但成果有限。 2018年至2019年的外交突破曾带来一线希望,朝鲜通过参与国际体育赛事、领导人峰会等方式尝试软化形象,甚至提出以“阶段性无核化”换取制裁缓解,然而,美国要求朝鲜必须先完成完全无核化再解除制裁,双方互信基础薄弱导致谈判停滞。
2025年拉夫罗夫访朝时,朝鲜转而强调与俄罗斯的“全面战略协作”,甚至暗示支持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,这种转向并非偶然,在西方制裁持续收紧的背景下,朝鲜只能通过深化与中俄关系换取能源、粮食和技术支持。 然而这种“选边站”策略也带来新的风险,朝鲜对俄罗斯的公开支持可能导致其与西方关系进一步恶化,甚至触发更严厉的制裁,另一方面,朝鲜经济模式的内在缺陷难以仅靠外部援助解决。 2021年金正恩罕见承认五年经济计划失败,2023年虽大力宣传平壤住宅建设成果,但农村地区的粮食短缺仍未缓解,2024年提出的海军现代化计划更被军事专家视为“象征意义大于实际”,因其工业基础难以支撑核潜艇等复杂装备的研发。
金正恩的国内治理同样面临两难,他通过频繁视察工厂、灾区展现亲民形象,其妹金与正的地位提升也强化了家族统治的稳定性,但另一方面,年轻一代通过某些渠道接触外部信息,有可能会对生活水平引起不满,朝鲜政权必须在维持控制与有限开放之间找到出路,否则长期的经济停滞可能引发内部危机。 尾声 2025年的朝鲜依然在核威慑、外交博弈与经济生存之间艰难行走,金正恩的“敌人是战争本身”并非和平宣言,而是一个处于绝境中的政权对生存权的赤裸诠释。 无论是导弹试射还是和平谈判,其核心目标从未改变:避免重演1950年代的毁灭,让国家得以存续,然而依赖核威慑与大国庇护的策略能否长期有效?
当制裁持续挤压经济空间、新一代民众悄然改变之时,朝鲜或许终将面临一场比战争更深刻的抉择:不是如何对抗世界,而是如何融入世界,而那一天,才是真正考验的开始。 参考资料: 政知新媒体《金正恩视察军工企业导弹生产》 闪电新闻《朝鲜试射两种新型导弹》
嘉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